杭州孤山和西泠桥邻近坐落着三十多座名人墓冢,1964年,为了“打扫迂腐反抗的思维影响,改动与‘鬼’为邻的不合理现象”,这些名人墓冢被团体迁至鸡笼山马坡岭脚下。1965年1月29日,杭州西湖边孤山旁的秋瑾墓也消失了。
据时任浙江省委宣传部署理部长的陈修良回想,早在秋瑾墓被拆10年前,也便是1955年,已有撤除西湖边名人墓的想法。
从这年11月至第二年1月间,大部分时刻住在杭州的刘庄,也便是今天的西湖国宾馆。有一次同浙江省委江华一道凭栏远眺,看到孤山一带有许多名人坟冢,慨叹道:“西湖边的坟墓太多了,这些坟墓能够拆迁一下,埋到市郊去。”江华闻言连连附和,表明当即照办。一夜之间,西湖边,特别是刘庄草坪上的一些墓冢就被搬掉了。
西湖边自古以来名人墓葬许多,尤其是被称为“西湖人文荟萃之地”的孤山,自南宋隐士林和靖在此“梅妻鹤子”终老终身后,这儿一直是名人们心仪的长逝之地。尤其是晚清、民国之际,秋瑾、徐锡麟、陶成章等一干辛亥英烈连续归葬于此,孤山由是成了“西湖深沉人文见识的一部分”。
也因而,杭州市委对拆墓之事颇多冲突。3月1日向浙江省委打报告称,“对孤山、西泠桥一带坟墓,咱们决议保存不动者,有秋瑾墓、苏小小墓、林和靖墓、徐锡麟墓,苏堤西头张苍水墓、章太炎墓亦均未动”。其他如陶成章墓、苏曼殊墓、武松墓等十四座,则被撤除搬家。
当地派人士更是当即向周恩来总理提意见。周恩来随即致电浙江方面,叫停了这场拆墓运动。这以后,现已着手撤除的12座名人墓还得到了修正,1950年代的这场风云,就此告一段落。
1964年,合理中国社会日子急剧泛政治化之际,秘书在西湖汪庄5号楼疗养时写的一首《沁园春·杭州感事》,成为拆墓风云复兴的由头。
的原词是:“土偶欺山,妖骸祸水,西子犹污半面妆。天共我,吼风奇剑,扫汝生光!”该词送审理时,将末句改定为“谁共我,舞倚天长剑,扫此荒诞”。修改后还加了批注:“杭州及别处,行近郊原,处处与鬼为邻,几百年犹难扫尽。今天仅仅挖了几堆朽骨,便以为问题解决,太轻敌了。至于庙,连一个也未动。”这阕亲笔改正的词,在其时的《浙江日报》第一版明显方位刊布,成为“拆墓运动”的檄文。
在1964年这场拆墓风云中,杭州城内纷繁传言,苏小小墓棺椁内只要一只赤色绣花鞋,并无骨骸。相同因传说而众所周知的武松,其墓冢也在这晚被毁。
长久以来,世人都以为武松墓仅仅幻想冢,不过美术家姜丹书却在一篇文章里说到,“一经掘发,赫然有棺,且长大,而棺木已朽,从朽缝中窥见其骨亦颇长大,乃即壅复原状。”当武松墓在1964年被翻开时,姜丹书的描绘公然被证明:迂腐的棺柩里,的确有白骨,然后工人们把遗骨盛进骨瓮,也由轿车运往鸡笼山的乱坟堆中安葬。
不管衣冠冢、幻想冢仍是空冢,在1964年12月2日那个晚上,西湖边三十多座墓冢都被挖开,分类处理:与辛亥革新有关的裘绍、尹维峻配偶、徐锡麟、陶成章合为一组,苏曼殊、林启、徐寄尘、惠兴、林寒碧为另一组,随后当地政府于12月15日在鸡笼山马坡岭修成了10座小型合墓。至于苏小小墓、林和靖墓等,则“撤除后不予重建”。然后,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向西湖公社征用了鸡笼山马坡岭脚的15亩土地,收拾后作为辛亥革新烈士和政治文化名人墓地。
根本搬家完毕后,1965年1月28日,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决议,撤除西湖西泠桥邻近的终究一个坟墓,也便是用钢筋混凝土铸成的秋瑾墓。
到3月6日,这场为期一个半月的“彻底革新、除旧立新”运动,分5批总共拆掉坟墓654座。
“文革”完毕,跟着岳庙重建,名人墓冢也连续回迁。1981年,秋瑾墓在西泠桥的另一端重修。1988年,好像连政治“不合格”并无骸骨的苏小小,也因才思和凄美的爱情故事而遭到礼遇,在墓亭旧址上修造了六角攒尖顶亭,名“慕才亭”。新千年时,章太炎墓、于谦祠等又一批名人墓葬及留念祠堂,也被回迁或康复。
“其时迁坟十分匆促,几乎是一夜之间,许多坟冢没有一点记号,只要问村里的白叟。”杭州名人留念馆馆长沈建中说。
苏曼殊等人的墓冢,由于石碑毁于文革,加上最初草草重埋,一度无法辨认,有的墓只能看到模模糊糊的小土堆,有的则彻底埋没。终究只能立碑留念,而无法再寻回他们的遗骨。